新闻活动

Brightdairy News

媒体视角——《新闻夜线》光明乳业荣获上海市市长质量奖特别报道

发布日期:2021-08-06

2021年5月28日,光明乳业荣获上海市最高质量荣誉——20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成为了该奖项自2008年设立以来首家获奖的食品企业。近日,上海电视台《新闻夜线》栏目组深度探访光明乳业,围绕光明随心订新鲜最后一公里、光明冷饮“一城一物”创新战略、光明乳业创新建立垃圾分类新模式等市民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光明使者”两代接力 保证最后一公里的新鲜

光明乳业不仅追求产品质量,还有服务质量,鲜奶冷链配送是牛奶质量的最后一公里,每一杯鲜奶背后都有几代“光明使者”坚守的上海标准。凌晨三点,光明随心订送奶员杨桂英正嘱咐着她的女婿欧阳青龙,在配送牛奶时要保证冷链的温度。他们就是在最后一公里将光明牛奶送到订户手中的人,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光明使者”。两代“光明使者”杨桂英夫妇和女婿欧阳青龙接力送奶,家里两代送奶员在同一个奶站工作,共同保证牛奶的质量。杨桂英夫妇送奶21年,风里来雨里去,很快就要退休了,女婿欧阳青龙主动提出接棒送奶,他说:“我是最后一公里,不能让冷链断掉,我会保质保量,用最快的速度,让牛奶在最合适的温度,送到客户的奶箱里去。”每天早上七点半,当一家人满载空瓶返回奶站时,各自的微信步数都已经超过两万步。“光明使者”们用心保证牛奶质量,确保消费者打开牛奶箱时就能喝到新鲜的牛奶。

光明随心订是全国最大的送奶上门平台,目前覆盖全国90多个城市,日均送奶上门配送超180万户,连续三年荣获“上海品质”认证,现已升级为鲜食宅配平台,力求为消费者带来更加完善的购物体验。

坚守质量注重创新 光明“一城一物”不断上新

光明乳业旗下光明冷饮提出全新“一城一物”产品战略,自2021年起,将逐年引入各地优质物产作为原料,打造高品质创新冰品,以仙居作为起点,逐年推进以中华知名物产为内核的创新产品,弘扬中国知名物产,为中国物产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国家内循环贡献光明的力量。

光明冷饮将一个城市具有代表性的特产放进冷饮里,让大家在夏天感受到中国不同地域的风味。其中,“一枝杨梅”甄选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仙居杨梅为原料制成棒冰,饱含真实果肉和果汁,完美还原了仙居杨梅果的原生态口感,这种方式受到了众多市民的喜爱,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夏日感受。而选用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杭州龙井茶粉的光明优倍鲜奶冰淇淋龙井茶风味,不添加一滴水,让人们吃冰淇淋时也能感触龙井茶风味的清新和美好。

光明“一城一物”的产品战略能够开发每个地域的无限可能性,展现特色的地域之美。今后,光明乳业还将继续深入探究各地不同民俗文化,与当地特产相互结合,创造出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产品,用创新打开中国物产,夯实乡村振兴之路,以实际行动传递弘扬中国物产文化,坚守光明品质,焕新光明品牌百年风貌。

垃圾分类光明未来 光明乳业带头力推牛奶纸盒回收

奶盒回收活动是光明乳业于2019年发起的绿色环保公益活动,集齐10个及以上任意品牌牛奶纸盒包装就可以兑换各类精品礼物。光明乳业将每月5日、15日、25日定为“光明牛奶纸盒回收日”,市民们可以通过这一行动积极地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提高环保意识,为建设绿色家园出一份力。家住上海市徐汇区的朱女士,就是一位喜爱收集奶盒的“奶盒控”。洗净、压平、晾干,作为光明乳业的忠实用户,朱女士把家人一年间喝掉的光明牛奶纸盒全都积攒在一起,装了满满一大箱,足足有200多只。朱女士所搜集起来的这些纸盒,将会被光明乳业回收,成为焕发全新生命力的再制环保物资,再被送往有需要的地方。对于自己收集奶盒的好习惯,朱女士说:“我们每个市民都应该支持奶盒回收行动,给孩子们做一个榜样。”

 截至目前,光明乳业奶盒回收活动已走进全国54个垃圾分类重点城市,全国累计覆盖超过5000个点位,回收奶盒200余万只。今年,除了将奶盒送到社区回收之外,在光明随心订APP上也可以预约上门回收奶盒,市民可凭牛奶纸盒,免费兑换光明食品集团旗下食用油、农副产品等礼物。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花博会园区内,长78米的 “上海最长的观花长椅” 就是由回收奶盒打造而成的,是全国最大的牛奶盒再生环保椅。光明乳业创新赋能牛奶纸盒的二次利用,通过创意产品的形式向社会大众传递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为绿色环保贡献光明力量。

光明乳业作为百年乳企,坚持用高品质乳品陪伴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今后,光明乳业将继续为质量代言,严守产品质量,向着成为中国最好的乳制品企业的目标不断前进。

光明的小伙伴们,点击以下链接,可查看视频。

《夜线约见》视频链接:

1、http://www.kankanews.com/a/2021-06-16/0019790474.shtml

2、http://www.kankanews.com/a/2021-06-17/0019791496.shtml

3、http://www.kankanews.com/a/2021-06-18/0019792680.shtml